老文(三)
美食的临界点
Edward Bruno YOU
遇到很多朋友,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和我说,他们吃饭没有我那么讲究,只要能吃饱就行。并不太关心味道如何。还遇到很多朋友,吃到很多菜的时候都觉得很好吃,很容易就会满足,他们往往会说我太挑剔,太追求口腹之欲。我常常会很纳闷,为什么他们觉得很好吃的菜,到我这里只是一般或是还过得去。有人和我解释说是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不以为然。比较葡萄酒,咖啡,茶这所谓世界三大饮料,其实也是一样,好喝的和不好喝的,其实还是有一条分界线在。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美食的临界点。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没有包含任何价值判断。所谓好喝的,不好喝的,其实只是在于一个标准:这种食物,这种饮料,有没有给你的味蕾(鼻粘膜细胞)留下深刻印象,让你下次还想要再来吃或者喝。而且,这里虽然没有价值判断,一定存在比较,因为只有比较,才会有差异,才会说那种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以牛排为例,好吃的牛排和一般的牛排的区别,就在于材料的嫩度和料理的水平。往往好吃的牛排,不管是松阪雪花牛,还是新西兰牛,阿根廷牛,其肉质本身,应该都会有一定嫩度,然而,厨师如何使这块牛排的腥气去除,而嫩度达到最佳,则是看厨师的本事了。这两样东西加在一起,才是这块牛排呈现的状态。有可能一块牛排的料理技术很好,但是原料是在太差,就算使用拍打等多种方法,原料肉纤维的粗老并不会发生改变。所以这块牛排还是没有办法突破临界点,只能在五十分以下,成不了一块好吃的牛排。
以咖啡为例,则是另一种。咖啡关键在于豆子的成分,烘焙的手法和煮咖啡的火候。这还只是单品咖啡而言,如果针对意式咖啡乃至花式咖啡,压手柄的力道和打出来奶泡,奶油的手法都有影响。而简单来讲,和牛排是一样的,也是两点:材料的优劣和制作的水平。只不过咖啡的制作往往是一个长时间,多阶段的过程。星巴克的侍应生很多时候看我点Expresso,总是会问我同样的一个问题:你觉得星巴克里面的咖啡都一样么?手压和自动那个比较好。说实话,如果是手压的咖啡机,完全就看制作者的工夫和经验,手的力道,粉压的松紧程度,都会决定最后这杯浓缩咖啡,其萃取程度,香浓水平。如果是Con Panna的话还会尝到奶泡是否细密绵滑。好咖啡一定是萃取足够,口感香浓,油脂成分稳定而滑顺,在喉头留下深刻印象而又不刺激胃。
葡萄酒也不例外。只要原料足够好,酿酒师经验足够,目标明确,往往会得到正的结果。所以加州酿的赤霞珠不一定会比法国的差,虽然各具地域特点。澳洲的非橡木酿造的酒不一定就比橡木酿造的酒差,相反,他们会有一种特有的清新的味道。德国的橡胶塞雷司令也就更不一定就败于法国勃艮第的橡木塞霞多丽。大家各有千秋,但是所谓临界点还是存在,因为有的酒往往淡薄,或者相反,过于厚重却没有内涵,这时,往往专业评酒会给出一个“平”的意见,这样的酒,当然就不属于好酒。有的酒本身酿造技术很好,但人算不如天算,原料差了一层,当然也就始终越不过那条临界线,算是鲤鱼过不了龙门。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最典型的还是在我品评茶叶的过程当中,当一杯茶摆在面前,闻上几闻,喝上一口,几乎高下立判。因为经历实在太多,好茶的爽润感,在舌头上滑入喉头的那个感觉,属于一个根本性标志。也就是那个最明显的临界点。有,必然就是好茶,没有,往往证明某些环节还是有问题。听上去很玄乎,但是事实上,就像普通人的鼻子经过训练可以毫不费力分辨出三百种以上的味道,一般人的舌头,稍加训练,便能了解其中奥妙差异所在。
美,是个大家都知道,都会感受,也都想拥有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确实一辈子与美无涉.
食之一字,每个人都要历经三餐,但是,美食么却很多人可能一生都不懂.
奈何,奈何.
享受与理念有关,理念与经济有关。
各有所好,不必强求。
黑衣在吃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他的几篇老文可以看出。希望有机会多介绍一些,以便我们以后在吃喝的时候也好多感受感受
请登录后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