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二)
茶人笔记贰——梅家坞 Edward Bruno YOU 按龙井而言,十八棵所谓的“御龙井”显然是平常人所不能得,据说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到底乾隆御批十八棵是不是如今这十八棵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解放前龙井产地就有“狮龙云虎”的说法,之后现代通常会说“狮云龙虎梅”,狮指的是狮峰,号称西湖龙井第一把交椅,特有的“糙米色”和炒黄闷黄不同,属于仿也仿不好的地域特色。至于谁是第二则是各有说法,云溪和龙井村的产量太少,被后来者的梅家坞给占了上风,所以梅家坞也成为西湖龙井另一大派别,以“绿”取胜,口味不亚于龙井村,云溪和虎跑,色泽在辉锅(龙井特有的杀青程序)之后会呈现翠绿,梅家坞也因此成为狮峰茶之外最受人欢迎的龙井地域品牌。 我本人因为去中国茶叶研究所,数次去过梅家坞一带。可以这么说,我的龙井之旅,起于龙坞,成于梅家坞。所以对于梅家坞的茶反而比狮峰还熟。而梅家坞,更是如云溪一般是个典型,杭州本地居民周末都喜欢驾车去狮峰山,云溪,梅家坞一带游玩,春茶季节犹盛。沿着梅灵大道,可以看见沿路挂着农家菜的招牌,天晴的时候还能见到家家炒茶的景象,龙井茶又因为西湖地区,特别是杭州市,要求手工炒作,炒茶的技法又被称为十二法,在半倾斜的锅内茶叶与手势高低翻飞,煞是好看。 梅家坞因为产量大,所以其实真正的老客反而比较注重品种差异,譬如有些是拿温州的“乌牛早”做的茶,出茶早,但是口味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淡薄。“龙井43”是浙茶所也就是现在的中茶所研制出的品种,现在是典型代表。“龙井长叶”现在往往和“龙井43”间种,但是因为叶形太长,为市场所不喜,所以现在反而少了。但是老茶客往往很多人会喜欢当地的群体种,俗称“老茶”。“老茶”在型态上不如“龙井43”,但是吃口却丰富和沉稳的多,所以又有不同。 我在看见周末车潮时,往往想,杭州人是懂得享乐的,所以周末才会有这么多人沿着山道踏青而来。而对于我,我的一次经历可以说是自认最佳的龙井经验。在梅家坞有名的朱家,天下着细雨,照理说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品茶(湿度太大),但是细雨后带来的清新感却和梅家坞的龙井“绿”茶不谋而合,口味是淡而鲜爽的,回味确实绵绵不绝。有人说龙井不耐三泡,但是当日我那杯泡了六泡,回甘还是历历在喉,久久不去。而且龙井特有的茶多糖带来的甜爽润喉,属于初尝就不能放下,有点像喝到好的清酒。 其实中国本来是没有茶艺这一说的,茶与道,禅是一家,但是将茶化为艺,还是后人的创举。而龙井茶本身,就是适合茶艺发展的。既从炒制的形式手法多样,也从冲泡开汤来说。龙井茶茶艺的泡茶法也是很有特点,乃至专有“龙井泡茶法”一说。现代龙井茶艺基本上都是采用长玻璃杯,先暖杯之后,倒入80度左右水浸润,闻香之后,“凤凰三点头”壶嘴上下,水顺势泻入,将茶晕开。好的龙井茶当立即沉底,然后泡开之后逐步开展,略有上浮,芽叶分明,芽头肥壮而叶片匀整。不可不谓考究。 而和乌龙茶强调“岩韵”“观音韵”一般,梅家坞人往往也会用“韵”这个字来代表本地龙井的特点,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梅家坞,狮峰各成其韵,非熟客高手不能分辨出来,真正西湖产区的龙井,和钱塘产区,越州产区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往往太新,茶本身品质很好,但是在地域韵味上稍有欠缺,一是缺乏历史沉淀,二则是地域土壤和加工工艺上还有欠缺。其中奥妙,虽浅尝辄止,但是内在深刻涵义,非一时三刻可以明了。
以前到杭州,都说要到虎跑喝茶,因为有龙井的茶叶虎跑的水一说,不知是否为真。
那是八几年的事情,一次到杭州,我这个不喜欢喝茶的人被带到虎跑,结果坐了一下午,确实感到那里的茶不错,但不知究竟是茶叶好还是水好。
呜呜……
请登录后再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