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庄回顾篇 1 – 意大利篇
我第一次踏上长靴子岛之旅(意大利)于1994年。这也是我第一次旅游欧洲,更是我第一次酒庄考察。所以我格外的兴奋和期待。94年我是任职于文华滨海大酒店的意大利餐厅的酒侍。是公司管理层赞助我这次的欧洲之旅。当时餐厅刚入选为意大利厨师协会的亚洲第二位成员。其实这次北上意大利我的心情也是战战兢兢的,因为我要先到巴黎,然后坐过夜火车从巴黎到佛罗伦萨 - Florence。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窝在一个四人共枕的车厢里,对一个第一次出远门的人是有一定的挑战。我隔天总算熬过一整晚没睡而抵达佛罗伦萨站,又因为出了车站找不着酒店(我特意的订了一家在火车站旁的酒店),而上了一辆“贼车“,那缺德的出租车司机带着我在城市里游了车河一遍,捞了我一笔才甘愿的把我送到酒店。我隔天起床,把窗户打开,看到眼前的火车站,我总算领教了意大利人外交手段。
意大利厨师协会安排了他们的秘书长,Pasquale di Lena当我第一天的导游。意大利人天生爱开快车的习惯可应验在这高大肥胖的“驾驶员“身上。我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高速的奔驰,在没有围墙的另一边就是山谷。我们分分钟都有可能跌落山谷。我们在傍晚前抵达了目的地。庄主夫妇已在门口等候多时。1974年,Rossetti夫妻俩从罗马搬迁来托斯卡纳-tuscany买下这酒庄。这酒庄只酿造红酒,以桑娇维塞 - sangiovese为主,以酒庄名字, Capennelle命名。因为酒只用单一葡萄(传统康第区是用混合葡萄),在加上是用上非传统的法国新橡木桶陈年(因为是用上新桶, 酒储藏在橡木桶的时间比传统的储存时间缩短了),所以酒被降级到餐桌酒级别。当时的托斯卡纳正处在转型的初期。因为几款新式的托斯卡纳酒,用上非传统的酿酒技术和混杂自身的桑娇维塞和国际流行的葡萄品种而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以前的意大利酒是以内销居多)。一时之间,在康地区的酒庄都效仿此种酿酒法,以至于当时的酒都喝起来很相似,都是辛辣的橡木桶味。
Rossetti是第一个介绍我用力多酒杯的人。当我第一次接触那庞大的手工杯,真的不知道怎么晃杯子。他把酒倒进力多精致又轻盈的醒酒器醒,和当时我餐厅用的即笨重又,玻璃又厚的比,真是天渊之别。当晚,他还让我预先品尝还存放在橡木桶的新款酒。那是和另一家以酿造波尔多型梅洛酒庄,Avignonesi合作的酒。酒名叫50/50 - 一半美洛,一半 Rossi的桑娇维塞。很多年后我再次碰到这对夫妻,当然已人事变迁,酒庄也已出让,当我和他们聊起初次见面的种种,老婆眼泪在眼睛里打滚,是感动我还牢记着她们还是惋惜着, 景物依旧, 人事以非?
Paolo像很多托斯卡纳的酒庄庄主都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对托斯卡纳酒的历史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这里曾经有段不如意的过去,因为酒素质参差不齐,酒卖不出去,酒农都放弃葡萄园离去。一直到了通往罗马的高速建成,才再次的吸引”外省人”(以罗马人居多) 来这里置业, 这里才再次的蓬勃起来). Paolo是皮埃蒙特Piedmont人, 76年一家从家乡迁移到这里,管里家族的产业。Paolo是少数对国际葡萄酒的趋势有着丰富经验和知识的意大利酿酒师。他很早就意识到迎合大众口味或所谓的“国际口味“就是指以赤霞珠为首所酿造出来的葡萄酒。这些主流的葡萄酒还要具备带有浓郁的橡木桶口味。当他初期接管庄园时,他选择了栽植赤霞珠和西拉子来扶助本土的桑娇维塞先天的不足. 后来他发觉赤霞珠和西拉子虽然能在色泽,酒精度和口感上衬托桑娇维塞, 但混合了这些葡萄,往往本身的个性就被淹没了。再说,赤霞珠,西拉子在很多产区都能找得到,但桑娇维塞却是托斯卡纳独一无二的灵魂。他最终选择了独立的酿造这三款葡萄酒。
我从酒商那认识了 Paolo. 我书面上通知了他我这次的拜访,而且要求他能安排车子来接我。他都爽快的答应了。但我怎么也没想到,来接我的人是他老婆, Marta. Marta驾着像 mini copper一样的小车,沿着山往路行程了将近一小时,我们终于抵达酒庄。 Marta指着眼前两片葡萄园对我说,这边是 isole, 另一边是 olena. Isole e Olena酒庄名称就由此而来。有别于我这趟碰过的酒庄,庄主们总是迫不及待的向我展示自己最新安置的温度调控,不锈钢发酵桶和一排又一排刚运到的全新法国橡木桶(还没去除保鲜塑胶袋)。Paolo一看到我, 就放下手上的东西, 开着他的吉普车载着我往葡萄园方向行驶. 不一会, 我们就到达一片被杂草围着的葡萄园. 他逐一的向我介绍他最近和本地酿酒大学一起合作研发的新桑娇维塞品种. 他和我畅谈他这几年对提升桑娇维塞品种的心得. 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在观览了葡萄园后, 我们才参观了他那零乱不堪的酒窖. 酒窖里置放了很多不同的橡木桶. 有新的, 更多是旧的. 他当时已很有远见的对我所. 酒, 百分之九十是在葡萄园里培育, 酿酒技术只是对酒的质地占了很小的影响. 他又很反主流的对我说, 我还在找寻适合桑娇维塞储藏的橡木桶. “桑娇维塞不像赤霞珠和西拉子那么承受得了新橡木桶的冲击. 自然酸性和矿物味很容易就被新橡木桶的焦味和酒储存在桶里时快速的被氧化掉”, Paolo说道.
Paolo酿造的莎当妮有着勃艮第的高雅, 橡木味增加了酒青萍果香气的复杂性. Paolo的赤霞珠是介于波尔多和加州之间的个性. 高原葡萄的严峻个性配合成熟黑果实的香气. 虽然酒没波尔多来的细腻,高雅, 但那来至于托斯卡纳的辛辣和粗犷线条让这赤霞珠要比市场上规律化, 重复着甜果味和橡木桶焦味赤霞珠特别多了. Paolo的西拉子的果藤是从法国北罗纳河谷艾米塔吉Hermitage产区名庄, JL Chave那转栽过来. 我总是觉得他的西拉子更加倾向于罗纳河谷多于澳大利亚版本. 酒庄性价比最高的是她的经典康帝. 她没有大多数康帝常犯的毛病 – 过早氧化味. 她也比一般的康帝更纯厚,更精致. 酒庄最好的酒要数在全新的橡木桶存放的桑娇维塞叫 – Cepparello. 此酒是用上Paolo改良后的新品种桑娇维塞. 所以才能承受得了新橡木的”熏陶”. 我不是特别欣赏早期的这款酒.总觉得酒太强势, 让人喘不过气. 我近期再接触这酒时, 他已多了一份柔和的婉转. 是树龄改变了酒性还是Paolo有着不同的诠译的方式? 虽然自己不是特别想介绍甜酒, 但还是要提下酒庄的Vin Santo. Vin Santo传统在意大利人眼里, 只有特别尊贵的来宾, 主人家才会拿出来招待客人. Paolo的Vin Santo不只产量小, 储存在橡木桶的时间也比别人长. 他的Vin Santo也是此款酒的佼佼者. 认识Paolo有将近20年. 他除了酒庄比以前更漂亮(地下酒窖还有着天然水源川流), 酿酒器材也比以前更先进整齐. 但难得的是, 他不随波逐流的酿酒态度和对本土桑娇维塞在世界葡萄酒舞台的推广一直执着的延续着. 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请登录后再发言
> 魅酒
最新话题:
我和帕克 (Andy)
酒庄回顾篇 1 – 意大利篇 (Andy)
评论酒 (Andy)
美酒回忆录 - 1 (Andy)
排列酒 - 饮用葡萄酒的顺序 (Andy)
酒醒了没?- 醒酒 (Andy)
盲品 (Andy)
Liber Pater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