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血与葡萄酒
我正看着SOULFIRE主页,看着那仿佛为了某种信仰而牺牲的漾开的葡萄酒酒液,那破碎的瓶身,混杂在一堆廉价啤酒瓶之间。虽然画面是黑白色的,但依旧可以看出流淌在地面的残留酒水,就像烈士的血一样。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看过的《金陵十三钗》,这部当前大红的影片--正如某批评家所言--是一部在酒红色的画布上描绘的小姐变烈女的民族主义神话。
为什么是酒红色?葡萄酒的颜色似乎天生就是“残酷”与“美丽”的混合体。专业葡萄酒广播SOULFIRE曾有一期讲“葡萄酒的象征意义”,内里把历史上酒与神话、文学的联系整理得丝丝入扣。耶稣尝云:葡萄酒,就是我的血液。实堪悲壮。《金陵十三钗》一片,其中的几个情景让人记忆犹新:终日拿着酒瓶的英国酒色之徒;在地板上四溅的葡萄酒,像血液一般;教堂存下的葡萄酒,最后成了贿赂日军守卫、打开城门的门票。
顺便提一下,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想必在国内也有众多拥趸,与《盗梦空间》导演诺兰合作的《蝙蝠侠:开战时刻》、《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致命魔术》都是叫好叫座的典范,在美国的IMDB、中国的mtime与豆瓣上都属于高分电影。而cult片《美国精神病人》中的角色则让最挑剔的影评家也不得不服帖。
无论有多少促成喜爱《金陵十三钗》的自然理由,对于我们这些早就过了幼稚抒情的年龄、而史料可能读得比张艺谋还多的人来讲,这部片子还是拍得太过聪明了:定位于南京是不忘历史,杀日寇是反对侵略,控诉战争是反战主义,为风尘女子们张目是一种女权主义,以一个殡葬业者摇身一变而为神甫来拯救女学生是一种普世情怀和国际主义。而玉墨赴难前同假神父的做爱更是高尚无比,“好吧,那我们还是做一下吧”满足了所有观众的YY欲与道德纯洁癖。(私论曰:在秦淮河畔这一古中国最富盛名的红灯区,发生过无数名妓与文人间的“雅事”--在儒生看来,纯真的爱情足以填补破裂的处女膜,名妓,至少在明朝,经济、社会地位并不比低,甚至成为无数穷酸书生竭力勾搭的对象--娶一名妓,终生衣食无忧哉!)这么主题鲜明、立场正确的电影,好比太极推手,可以卸掉许多劲力。
虽然对它的故事安排不甚感冒,但对于色调与美感,即便最不买账的人也要赞赏两声。看完长达142分钟的十三钗,在心中第一个映出来的颜色,便是浓郁的酒红色。片中出现的这个色系,有玉墨的酒红色的旗袍,和血液--长长的尖刀上沾染的,城里血色遍野的,女人和女孩倒地后湮出来的一片片。就像史学家高华所说,残暴事迹也总有“残酷的美丽”,而这种“残酷的美丽”注定将是未来的国家公民谈论起20世纪国人时挥之不去的印象。
当看过这部电影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再去开红酒,总会有心有余悸的感觉。也许,我需要SOULFIRE电台的葡萄酒音乐,让我彻底放松下来,从烈女、献身、赎罪、民族、神迹、牺牲、觉醒……这些沉重的词汇中摆脱出来。
请登录后再发言
> 话题汇
最新话题:
巴黎米其林日本拉面馆:Kodawari Ramen (Yokochō) (tomcats)
ASPIC, 巴黎的米其林餐厅 (tomcats)
巴黎的 Les Antiquaires, 老古董法国餐厅 (tomcats)
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后的参拜 (tomcats)
2016 Lilian Ladouys, St-Estèphe 不错的佐餐酒 (tomcats)
2012 Chateau Angludet, Margaux 玛歌产区 (tomcats)
意大利起泡酒:Freixenet Prosecco (tomcats)
美国膜拜酒:Sine Qua Non,辛卡侬酒庄 (tomcats)
帕菲三军酒: Esprit de Pavie 2011 (tomcats)